室温磷光材料在防伪与信息加密方面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科研人员致力于开发持续时间可调的多色余辉材料,期望实现长余辉发光对激发波长、时间、温度等变量的精准响应。然而,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受限于其固有的不稳定性和低的发射效率,无机材料面临着高能耗与安全性的挑战。因此,发展新型基准材料实现余辉颜色的灵活调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近年来,低维有机-无机杂化金属卤化物具有易制备、低成本、发光效率高、结构多样和光谱可调等优势,已成为极具潜力的室温磷光材料。先前的研究证明,Mn2+离子掺杂可以促进有机与无机组分之间的能量传递,实现余辉发光行为的调控。然而,由于基质-掺杂剂能量转移效率低,Mn2+掺杂的低维杂化体系在实现余辉光色调控上困难重重,严重制约了先进室温磷光材料的探索进程。
近期,我院张献明教授研究团队成功报道了一例新型杂化金属卤化物室温磷光材料[(NBP)Cd2Cl5H2O]。该材料在紫外光激发下可展现出蓝白色荧光发射,以及持续2秒的黄绿色磷光发射。随着Mn2+掺杂含量逐步增加,磷光发射颜色可以从黄绿色(1%-5%)依次变为黄色(10%)、橙色(20%),直至红色(50%),伴随着余辉时间的逐渐缩短。光谱分析与理论计算研究表明,这一动态多色余辉的发射机制源于有机阳离子中的三重态激子向Mn2+的d轨道能级的能量传递过程。此外,这类材料在防伪和信息加密领域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此项成果以“Efficient energy transfer from organic triplet states to Mn2+ dopants for dynamic tunable multicolor afterglow in 1D hybrid cadmium chloride”为题,发表于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Chemical Science》(SCI一区,自然指数期刊,TOP)。硕士研究生张柯为论文第一作者,齐志凯副教授和张献明教授为通讯作者,山西师范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9/d4sc08718f